相信未来赏析(一):
诗一开头就用&ldquo蜘蛛网&rdquo&ldquo炉台&rdquo&ldquo余烟&rdquo&ldquo灰烬&rdquo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无论是经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而诗人却&ldquo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rdquo,&ldquo雪花&rdquo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第二诗节,用&ldquo紫葡萄&rdquo&ldquo深秋的露水&rdquo&ldquo鲜花&rdquo&ldquo别人的情怀&rdquo&ldquo凝露的枯藤&rdquo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ldquo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来:相信未来&rdquo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第三诗节,&ldquo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rdquo,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ldquo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rdquo一句,把&ldquo曙光&rdquo比拟成&ldquo笔杆&rdquo,富有想象力,&ldquo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来:相信未来&rdquo,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ldquo相信未来&rdquo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
灵上投下了一道期望之光。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能够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ldquo相信未来&rdquo,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这首诗如果仅有前面的三节,还不足以表现食指深刻的思想,而接下来的三节,食指将自我对&ldquo未来&rdquo的&ldquo相信&rdquo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首先,诗人相信&ldquo未来人们的眼睛&rdquo能&ldquo拨开历史风尘&rdquo,&ldquo看透岁月篇章&rdquo。&ldquo睫毛&rdquo&ldquo瞳孔&rdquo两个意象承&ldquo眼睛&rdquo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ldquo拨开&rdquo和&ldquo看透&rdquo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ldquo相信未来&rdquo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ldquo腐烂的皮肉&rdquo&ldquo迷途的惆怅&rdquo&ldquo失败的苦痛&rdquo三个具体的形象或神情,传递着现实人们的种种苦态&ldquo感动的热泪&rdquo&ldquo深切的同情&rdquo&ldquo轻蔑的微笑&rdquo&ldquo辛辣的嘲讽&rdquo四个细节,呈现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种种评价的表情,形象传神,用笔精当。再次,诗人坚信未来&ldquo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rdquo&ldquo必须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rdquo,&ldquo脊骨&rdquo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ldquo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rdquo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这三节,曲折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ldquo相信未来&rdquo,并且&ldquo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rdquo。
诗的最终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活力地鼓舞人们&ldquo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rdquo。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对&ldquo未来&rdquo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这首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是怎样&ldquo相信未来&rdquo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ldquo相信未来&rdquo,最终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全诗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ldquo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rdquo的艺术。通读该诗,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简便而是压抑不是欢乐而是痛苦。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mdash&mdash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梦想和光明而奋斗。
相信未来赏析(二):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品之一,写于1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期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以往说&ldquo&lsquo文革&rsquo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齐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的消亡。之后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rdquo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
诗的第1、2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我的信念。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并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支持梦想、相信未来。异常是&ldquo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rdquo&ldquo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rdquo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梦想杂糅在一齐,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杯具感。
第3节句式稍有改变,但就是这一微小的差异,却能表达出作者情绪的变化,&ldquo我要&hellip&hellip&rdquo&ldquo我要&hellip&hellip&rdquo,这两句体现了一种年轻的豪情,一种能够冲破一切、不可阻挡的锐气。年轻,就是&ldquo排浪&rdquo,就是&ldquo太阳&rdquo,就是&ldquo大海&rdquo,就是&ldquo曙光&rdquo,诗人在那里摆脱了前面两节中的灰色、冷峻的一面,尽管采用色彩明亮的、进取向上的语词,以此来强调心中永不泯灭的梦想。
以上三节能够看作是诗的第一个层次,每一节的最终都由&ldquo相信未来&rdquo四个字结尾,并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
第4至6节是诗的进一步推进,诗人说出了理由:&ldquo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mdash&mdash&mdash&rdquo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ldquo我&rdquo转向了&ldquo她&rdquo,&ldquo她&rdquo就是未来,从未来看此刻,此刻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ldquo她&rdquo能拨去&ldquo腐烂的皮肉&rdquo看到&ldquo我们的脊骨&rdquo,从而能&ldquo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rdquo。透过字面,我们能够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所以,尽管有&ldquo迷途的惆怅&rdquo,有&ldquo失败的苦痛&rdquo,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最终一节是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著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当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梦想与信念的升华。
相信未来赏析(三):
根据上头的作品分析,我们在朗诵前三节时,第一、二节能够语速稍慢(但不能太慢),而第三节应当语速稍快。每一节的音量能够逐次略微增高。并且朗诵时必须注意所有的实词都不要过分强调过分突出。
我经常提到许多朗诵者容易犯的两个通病:一是朗诵时往往不是根据诗的资料去把握缓急,而是通篇把语速放得很慢、且停顿过多过长(这一通病在许多著名影视演员与播音主持的朗诵中也相当普遍),结果往往导致语意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二是不根据对诗作的真正理解去处理轻重,而是盲目地为了抑扬顿挫而抑扬顿挫,为了慷慨激昂而慷慨激昂。似乎语速不缓慢、声音不激昂就不会朗诵一样。
对于许多抒情写意的诗作,一旦把某些虚指的字词读得太强调,立刻就会把美妙的诗情画意变成粗俗的家长里短了。比如多年前有一位同学朗诵《再别康桥》,把其中的&ldquo满载一船星辉(写意)&rdquo一句中的&ldquo船&rdquo字读的异常强调。我说这就好像在说&ldquo我捕了满满一船的鱼(写实)啊!&rdquo,一音之差,原诗的优美意境全无。
而对于本篇《相信未来》的各种朗诵,在前三节中重读&ldquo炉台&rdquo、重读&ldquo深秋&rdquo、重读&ldquo美丽&rdquo、重读&ldquo凝霜&rdquo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皆是犯了上述第二项通病。还有人在朗诵&ldquo我的鲜花&rdquo一句时,把&ldquo我&rdquo字过分强调读的很重,这样一读,等于就是把作为一种完美象征的&ldquo鲜花&rdquo实物化甚至利益化了,从而也就把诗人的情怀和诗的格调都大大降低了。
诗朗诵与日常说话与读文章的一大区别,就是大部分字词的音都要发的更完整更饱满,异常忌讳连音吃字(就是把两个字连成了一个音或某个字音短到几乎被&ldquo吃掉&rdquo),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朗诵时每一个字都要拖腔拿调,尤其是一些本就该读轻声的字,如果也拖腔拿调,会让人听上去十分滑稽而破坏了有声语言的美感。比如此诗有人把葡萄的萄字和太阳的阳字都读出发音饱满的标准二声,听上去实在怪异。
在朗诵第三节&ldquo摇曳着曙光&hellip&hellip&rdquo一句时,几乎所有的朗诵者这五个字都是连续朗诵没有停顿的,我个人觉得在&ldquo摇曳着&rdquo与&ldquo曙光&rdquo之间应当有一个小小的停顿,而&ldquo曙光&rdquo与&ldquo那支&rdquo之间的停顿则不宜过长。这样才有利于听众能更清晰地听懂诗人&ldquo曙光&rdquo作&ldquo笔杆&rdquo的奇思妙想。
朗诵第三节还需注意的是,三个&ldquo那&rdquo字,前两个必须要读作&ldquona&rdquo,第三个则既可读作&ldquona&rdquo,也可读作&ldquonei&rdquo。
有许多朗诵者在朗诵前三节时,每节最终的&ldquo相信未来&rdquo都读得异常高亢并拉着长音,这显然是十分不妥的。因为这三节表述的要相信未来,仅仅是诗作的第一层意思,层次更高也更深刻的意思还在后面。如果把那里的某个&ldquo相信未来&rdquo读得异常悠长高亢,会让人感觉此处就是最高潮,甚至误以为诗已结束。更低级的错误是三个&ldquo相信未来&rdquo都读得不分轻重不分高低不分急缓一样悠长高亢,这样读不但诗的内涵层次美感没有了,连作品结构的美感也没有了!这就好比书法写字,如果一个字的上下或左右都有捺,那必须要有长捺有短捺、或有正捺有反捺,这样才会在字的整体上有结构的美感。
有一位女士在朗诵第三节末的&ldquo相信未来&rdquo时,用了模仿孩子的奶声奶气的语调,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与表达。&ldquo孩子的笔体&rdquo的特点是什么?单纯的、认真的、一笔一画的、非行非草的是也。&ldquo用孩子的笔体写&rdquo仍然是&ldquo我&rdquo这个成人&ldquo写&rdquo(作者本来就是抒情表意而非真有写的动作),而并非真的是孩子在写,更非是孩子在说。该女士此句的处理不免使人想起,有人朗诵叶挺将军的诗《囚歌》时,将&ldquo爬出来吧,给尔自由&rdquo一句用阴阳怪气的模仿敌人的口吻朗诵,显然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这首《囚歌》并非叙事诗,更非诗剧,不存在主角扮演。诗中的&ldquo狗洞&rdquo与&ldquo爬出来吧,给尔自由&rdquo都是一种象征比拟,而并不是真洞、真能爬、真有人在说&hellip&hellip
另外,本诗中的六个&ldquo相信未来&rdquo,在朗诵中都应当注意在&ldquo相信&rdquo与&ldquo未来&rdquo之间不要有较长的刻意的停顿,其中至少第四节的和最终一节第一个&ldquo相信未来&rdquo必须连读,不能有任何停顿。
第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的停顿应稍长一些,语气语调也应当有比较明显的转折。
在朗诵诗的第四、五、六节时须注意,因为这三节的诗意是连贯延续的(与前三节之间的基本并列关系不一样),所以节与节之间的停顿不要太长,应当与行行之间的停顿差不多。尤其是五、六节之间,停顿甚至应当更短。
第四节的&ldquo眼睛&rdquo、&ldquo睫毛&rdquo、&ldquo瞳孔&rdquo等实词也切忌强调重读,否则就也是犯了把虚拟词实物化的错误。
在朗诵第五节时,需异常注意千万不要拖腔拿调,因为如前所述,此段是表述&ldquo浮云&rdquo与&ldquo无关紧要&rdquo,所以当然不能故作深沉地用强调的语气。
有不少朗诵者在朗诵第六节最终一句&ldquo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rdquo时,莫名其妙地把&ldquo他们&rdquo二字读得很重,这恐怕只能用前述&ldquo为了抑扬顿挫而抑扬顿挫&rdquo的毛病来解释了&hellip&hellip
诗的最终一节既是总结,又是提议与劝导,所以能够处理得比较高调、感性高亢一些也能够处理得略微低调、理性诚恳一些。有的朗诵者把最终一节搞成声嘶力竭的呐喊,窃以为十分十分不妥。还有不少朗诵者把&ldquo不屈不挠&rdquo和&ldquo战胜死亡&rdquo二词异常是后者读得很重很强调,也是很不适宜的。
相信未来赏析(四):
《相信未来》一诗显示出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带有一些现代主义的气质和艺术技巧的印记。这突出表此刻比较喻的运用。文中的比喻多有所指,但也有些比喻难以具体的解读。如&ldquo美丽的雪花&rdquo&ldquo紫葡萄&rdquo等。诗中的比喻寓意深刻而丰富,如第三小节中&ldquo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rdquo,不仅仅喻指笔体拙笨幼稚,更重要的是拥有孩子一样的一颗童心,纯洁真诚,相信未来。又如第四小节中的&ldquo睫毛&rdquo&ldquo瞳孔&rdquo,喻指未来的人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能够不为假相所惑,能够看到历史真相,生活真情。又如&ldquo腐烂的皮肉&rdquo表面喻指我们的躯体生命,实则指我们腐朽保守不切时宜的思想。再如第六小节中的&ldquo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rdquo中&ldquo脊骨&rdquo实则指独立不依的思想、独立特行的人格。
比喻的运用,增加了这首诗的深度和难度,也提升了这首诗的品位与档次。
2、节奏和谐,音律优美
这首诗句式基本整齐,隔行押韵,不少句子开头用字相同,使韵律和谐,有一种固有的音乐美。
3、反复手法的运用
语言含蓄凝练,反复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有力地表现了主旨。
相信未来赏析(五):
该诗写于文革最疯狂时期的1968年,作者时年20岁。有关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不在此赘述。
之所以不赘述,一方面是时代背景资料大家都比较熟悉无须赘述,并且我们绝大多数读者所能了解的作者生平基本上都是二手资料,甚至可能是牵强附会、道听途说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其时其地其人其事,而是能够超越时空,价值永存的。因而我们去理解欣赏这些作品时,就不必太过拘泥于作品的写作年代与作者生平。
此诗就能够称得上是一首超越时代、价值永存的作品。
按照通常的划分,全诗能够分为七节,每四句一节。我略微留意了一下,网上的各种版本,以及一些印刷品,有的排版是全诗不空行,有的排版则是每四句空一行。究竟诗作者的原始手稿是否有空行则不得而知。
作品第一、二、三节,是作者反复表述&ldquo我&rdquo相信未来,这个没有太大的异议。但其中的具体词句该如何理解与处理,则是众说纷纭。
例如有许多分析文章把&ldquo蜘蛛网&rdquo比作黑暗势力,&ldquo炉台&rdquo比作产生期望的地方,&ldquo灰烬的余烟&rdquo比作残余的期望,&ldquo美丽的雪花&rdquo比作期望的火花,&ldquo紫葡萄&rdquo比作成熟的果实,&ldquo天边的排浪&rdquo比作时代的暗流等等等等&hellip&hellip
我认为这种给诗中的词句一一对号&ldquo赋值&rdquo的分析,绝大多数纯属主观臆断生拉硬扯。
事实上除了叙事诗,以及少数确实暗含指代寓意的诗歌之外,绝大部分的抒情诗中的词句都是虚拟写意的,并不具体指代某个特定的人或事物。这一点对于音乐、绘画等其他一些艺术形式的许多作品也是一样的道理。我记得多年前,在一次谈话节目中,著名歌手刘欢半开玩笑地&ldquo代表众多好奇的听众&rdquo问词曲作家李海鹰,歌曲《弯弯的月亮》中写的&ldquo阿娇&rdquo究竟是谁,李海鹰当时的回答完全能够作为此类问题的标准答案:歌中的&ldquo阿娇&rdquo就像一幅写意山水画中的一个人,并不特指某个具体的人。如果我们硬要把所有艺术作品,异常是抒情写意类作品中的某人某物一一作写实的对号入座,非但无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反而会误入歧途甚至误导受众。
此诗按我个人的理解,第一节所表述的是在物质生活的困苦中&ldquo我&rdquo相信未来第二节则意指在精神世界的失意(紫葡萄和鲜花皆可比拟为完美的愿望与追求)时&ldquo我&rdquo相信未来而第三节则是直抒胸臆&ldquo我&rdquo要坚定地纯粹地义无反顾地相信未来。
在众多的朗诵版本中,前三节有个别字词略有差别,其中有的差异无关紧要,而有的则是有问题的。比如有位名嘴将&ldquo炉台&rdquo一词读为&ldquo烛台&rdquo,显然应当是错误的。因为虽然蜘蛛网封了烛台封了窗台甚至封了阳台也不是不能够,但它们都与&ldquo灰烬&rdquo、与&ldquo贫困&rdquo没有像炉台那样直接的关联。
最大的分歧在第三节的前两句。一种读法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有读作&ldquo指向&rdquo显然错误)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有读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另一种读法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有的干脆把&ldquo掌&rdquo改为&ldquo撑&rdquo)。简言之,就是&ldquo指&rdquo与&ldquo掌&rdquo究竟是作名词还是动词。我个人理解作动词是错的。正确的理解应当是手指与&ldquo排浪&rdquo、手掌与&ldquo大海&rdquo都是同位关系,即用排浪来比拟手指、用大海来比拟手掌,显示了诗人极佳的想象与宏大的气势。并且这样解释也与后面的&ldquo摇曳着&hellip&hellip笔杆&rdquo一句十分契合,即用排浪般的手指与大海般的手掌,摇曳着笔杆写&hellip&hellip,前后四句语意十分贯通。而如果把指与掌作动词解释,那么(指着)&ldquo排浪&rdquo和(撑着)&ldquo大海&rdquo二句就与后面摇曳着笔杆写&hellip&hellip二句没什么关联度了。
诗的第四、五、六节是表述为什么要相信未来。这个总体上也没有异议,可是各路赏析文章对这三节洋洋洒洒的侃侃而论(网上文章资料抄来抄去的也不少),似又都没有抓住关键。
第四节内涵比较清楚:未来的人们旁观者清,因而比身在风尘身处云雾中的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深远、更透彻,更能识庐山真面目。那里的眼睛、睫毛、瞳孔也是同位的关系,都是虚指未来人们看问题的视角与眼光。
不少文章把第五节的&ldquo腐烂的皮肉&rdquo等等理解为&ldquo表面的创伤&rdquo、&ldquo暂时的困难&rdquo,而将第六节的&ldquo脊骨&rdquo等解释为&ldquo民族的脊梁&rdquo、&ldquo我们的精神支柱&rdquo等等,我认为都是错误的。
理解这两节的关键,是要注意到其中都有&ldquo迷途&rdquo和&ldquo失败&rdquo两个相同的词这一细节。
因而我个人的理解是,第五节中人们或正面或负应对待的,是&ldquo惆怅&rdquo、&ldquo苦痛&rdquo这些我们对自身经历与作为的自我感受而第六节中人们评定的,是&ldquo失败和成功&rdquo等等我们的经历与作为本身。因而作者的意思应当是:此刻我们的种种自我感受都是浮云,将来都是&ldquo腐烂的皮肉&rdquo,人们或同情或嘲讽都无关紧要而我们的&ldquo探索、迷途&rdquo等等经历与作为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是永远不朽的&ldquo脊骨&rdquo,是会被&ldquo热情、客观、公正&rdquo评定的!而我&ldquo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rdquo显然不是要快点奔向未来,而是要进取认真地把握好此刻,以待未来人的评定。
诗的最终一节,应是对全诗的总结。&ldquo相信&hellip&hellip努力&rdquo、&ldquo相信&hellip&hellip年轻&rdquo二句看似与相信未来无关甚至矛盾,其实不然。我个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正因为我们坚信未来人们会有客观公正的评定,所以才应当把握此刻年轻的优势,珍惜我们的生命,以努力塑造我们的&ldquo脊骨&rdquo即我们的人生经历与作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