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三秋至,层城
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
水接天回。
冠盖非
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
风景异,归路
满尘埃。
译文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注释
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⑵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
⑶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⑷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
⑸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⑹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首联记述
诗人在秋
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
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
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
游子心头的愁云。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
诗人眼前的山川
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
不断。汉水浩
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
楼上所望到的襄阳
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
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
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
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
向东南,仿佛
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
平常不过动
词,但与“横地”,“接天”
分别组合
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
照效果,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那
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
天地之间,一气直下,
不可撼动,不
可遏止。
胡应麟评这联诗说:“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
想象的翅膀,联想到
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
入了
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
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
江或沙市
抑或监
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
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
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对应“即旧”,并
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
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平之气,化
为了这“身外即
浮云”的
一声长叹。尾联以
写景作结。襄阳是个
风物荟萃的
地方,而诗人
却独独点出“习池风景异”,习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
酒的地方,
文章家
习凿齿的故居,习凿齿为人耿直,
著有《汉晋春秋》。据史
书记载,“
桓温辟为从事,甚器重之,累迁别驾。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诗人
没有直接表
明自己
缅怀前贤,而只
写出习池的风景奇异,因
此瞻仰
游玩的人众多。但
又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
描写“归路”上尘雾弥漫,衬托
出车水马龙的盛况。“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
时间和空间,
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
踏上了
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
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
一个迷惘令人
惆怅的
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
面对此景,情
何以堪。诗人将
怀古之慨隐寓景里,
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创作背景
唐中宗时,
杜审言因与张易之、张昌宗
兄弟交往,被
流放到
南方极偏
远的峰州(在今越南境内)。《
登襄阳城》就写于
这次流放途中
经过襄阳之时。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
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
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
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
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
学士,少与
李峤、崔融、
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
唐代“近体诗”的奠基
人之一,作品多朴素
自然。
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 展开阅读全文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